浅谈陶瓷走兽动物画

文·江奇

      由古至今,通过陶瓷装饰的艺术家的妙手,大自然都被栩栩如生的搬到了陶瓷上。而其所绘物象主要分为四类,分别是人物、山水、翎毛、走兽。然而仔细观察的话,我们可以在先民制作的岩壁画和彩陶纹祥中发现走兽动物画的雏形,这说明当从人们刚刚开始有了审美观念的时候,走兽动物画就已经诞生了。纵观历史,走兽动物画发展至今,已留下大量精湛的物质和文化遗产,这些艺术珍品都凭借其历史沉淀和精妙的工笔,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展现了将多种艺术形式融会贯通后形成的独有的艺术特色。经过长期的发展又经艺术家们的改进,走兽动物画也积淀了一套严密且独具一格的规范体系。陶瓷走兽动物画的创作一般都在釉上进行,这是由于设色的需要,这样可以使物象更为生动,形象,逼真,并增加整体画面的美感与质感。在瓷都景德镇这个有艺术历史积淀的城市,有着一大批擅于走兽动物画的陶瓷美术家。就好比一只老虎在陶瓷艺术家的手中绘出,则虎姿虎威,神态生动,骨骼准确,笔势苍隽,或立或卧,或登山,或游谷,或仰天长啸,或巡山疾走,无不虎虎有生气。
      然而走兽动物在陶瓷创作中是较难表现得好的。根据我国专著《尔 雅 》注解:“二足而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之兽。”有四条腿善奔擅跃,称之为走;体躯有浓簇毛肤,或柔韧,或刚健,称之为兽。走兽包括已由人类驯化的猪、狗、牛、马等“良兽”,麒麟 为“仁兽”。由此不难看出走兽动物有常形,每一种动物都有自己一定的比例、形态与动态,如果你观察得不够仔细,不谨慎的话,就会很容易成为笑柄。而常画的走兽动物有马、牛、虎、兔、鹿、羊、猴、猫、犬、狸、兔、驴以及象征权势的龙等。由于各种动物的象征意义不同,所以也会表现出不同风格的形象。例如:牛象征着“视死如归”的勇敢;马象征着“张扬”的风格;猫象征着独立、自由的信念;羊象征着善良、和平的风格。
      人类社会的发展其实也就是不断理解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类的意识也随之在改变中发展。动物作为自然界中最具活力的一部分在人类对自然界的意识中是以鲜明的印象而存在的。艺术作为人类意识的高级产物一直以来就是人类记录并表达对自然界的理解的重要方式。给人类留下深刻印象的动物形象必然会成为艺术中的重要元素,出现在绘画、文学、音乐等艺术形式中。陶瓷作为中国绘画艺术的一个独特的载体。陶瓷走兽画的出现使得技术上的工艺与意识上的对自然的理解完美的结合到了一起。
      陶瓷中的走兽动物元素具体到陶瓷装饰方面则更进一步的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理念。通过对陶瓷走兽动物画进行工艺上的改进,发展处理融合走兽动物元素的图案、绘画和颜色釉艺术以及相应题材的浮雕艺术。这些脱胎于中国独特传统文化和陶瓷装饰理念的陶瓷艺术表现形式与国外的陶瓷艺术有着明显的区别。这就是中国传统陶瓷走兽画艺术的魅力所在。
在陶瓷上进行有关动物元素的艺术创作,首要任务的抓住所要表现的动物形象的基本外貌,也就是说首先要做到“形似”。只有抓到了动物的“形”才有可能更进一步的表现出动物的“神”。从“形似”到“神似”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神似”需要以“形似”为依托,将所要展现的形象的“形”表现到一定的程度,该形象的“神”自然而然就渐渐鲜活起来。这就是“像”与“不像”的关键所在。神形兼备才是一个优秀的陶瓷走兽作品的必备特点。相反,若作品流于浮躁,希望一蹴而就,恐怕就容易“画虎不成反类犬”。要做到“形似”,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认真观察。艺术的产物不可能是完全臆造的,其创作过程中必然要受到外界事物的启发。陶瓷走兽动物画艺术尤其需要对外界事物进行参考,需要寻找动物原型。对原型动物细致的观察可以得到许多有用的信息和启发。通过观察,可以熟悉动物的基本形状、颜色、习性以及自然神态等。需要的时候,还应对能充分表现动物形象的细节部分重点进行观察,比如与神态有关的眼睛、瞳孔、耳朵以及最能展现动态的力量的肌肉群等等。一个合格的陶瓷走兽动物画艺术创作者应该需要掌握基本的动物解剖学原理以及相关的基本知识。能够在对动物原型的观察中把握好动物的骨骼结构和肌肉群的基本关系。只有掌握这些信息,才能在表现动态形象时基于动态学原理,使用相应的线条和合适的颜色块来精确地刻画出运动的质感。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画家都深谙此道。唐代的著名画家韩干将自己毕生的心血投入到对马的研究当中。因为研究透了马的形状、毛色、习性以及自然神态和动态结构。所以他关于马的绘画作品无论在形态和神态上都堪称神作。再比如元代创作出《二马图》的著名画家任仁发,他在吸收了前代画家的作品中对神形兼备的追求的同时,加强了自己的作品中对马的毛发的细致的刻画,使得其非常具有质感。而刘奎龄、徐悲鸿等我国近现代著名的绘画艺术家通过在传统中国画同吸收西方绘画艺术的原理和元素,基于更加科学的动物解剖学原理,对动物的形态和神态都进行了更加细致的刻画。以其艺术形象更加的生动、逼真和有质感。这些都对陶瓷走兽动物绘画有着深刻的启示。陶瓷走兽动物画艺术创作者应在创作过程中重视这些方面,吸收前辈们丰富的经验教训,用科学的方法创作神形兼备的艺术作品。
      走兽动物画创作可寄情于物、寓意于物,而不是单纯地留意于物,通过一件好的作品我们不难从动物的面貌,画面的生趣,看出作品的表现形式及创作者的思想,因此我们在对走兽动物画的创作中,画面主体色调与背景色调的冷暖之间的对比以及其强弱程度是需要我们去关注和留意的。做到这些的基础是我们应把自身放入大自然,用心去感受大自然带来的一静一动,去感受动物的神态、习性,扑捉到它们的瞬间神态。只有充分的了解到这些,我们才能精细地描绘出走兽形象,形态准确,神态生动,做到形神兼备,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把其中的表现技巧,灵巧地吸收到走兽动物瓷画中才能呈现出走兽动物画的美感,才能达到源于自然,又比自然中的走兽动物更精炼的效果。让其不仅具有独特的美感,而且含有深远的意境。所以,走兽动物画的配景要更加注重画兽的工笔和创作的意境,需要有新的视觉切入点,从多角度和更宽阔的视野范围,把走兽动物放归色彩斑斓而奥妙的大自然。
      在原始时期人类祖先以狩猎为生。在漫长的人兽共处岁月中,动物就成了人类最初用绘画手段来表达自己愿望的对象了。因此,走兽动物画在中国绘画中,对陶瓷装饰有着巨大的影响。走兽动物画的起源、衍变、风格及其在陶瓷装饰上的运用,一定值得许多后辈继承发扬的。同样在继承的基础之上,我们不要只顾临摹,依样画葫芦,而要举一反三,领会创意,学习的目的应该是创造。

2014年4月29日 00:00
浏览量:0
收藏